KOK综合体育人民日报、新华网报道中国建科设计师倾情讲述南极秦岭站建设故事
栏目:行业新闻 发布时间:2024-04-18 04:16:07

  KOK综合体育今年是我国极地考察40周年。2月7日,我国第五个南极考察站——秦岭站正式开站,是我国继长城站、中山站之后第三个常年考察站,是新时代我国建成的第一个越冬考察站,也是首个面向太平洋扇区的考察站。它不仅填补了我国在南极罗斯海区域的科学考察空白,也为各国研究地球系统中的能量与物质交换、海洋生物生态和全球气候变化提供重要支撑。

  4月10日,我国第四十次南极考察队暨“雪龙”号极地考察破冰船顺利返回国内并停靠山东青岛奥帆基地码头,标志着我国第四十次南极考察圆满结束。人民日报采访了其中4名考察队员,以考察队员的视角讲述南极科考的故事。

  中国建科所属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院)建筑师KOK综合体育、秦岭站设计师祝贺:为科考队员们营造温暖的家

  2月7日,秦岭站宣布开站。秦岭站是我国在南极建设的第五个科学考察站,也是我国首个面向太平洋扇区的南极考察站。作为秦岭站驻场建筑师,我与100多名建设队员共同迎接这片冰封大陆上的挑战,为科考队员们营造一个温暖的家。

  秦岭站所在区域是南极著名“风口”之一。为了保证秦岭站在“风口”安全伫立,我们充分考虑地形、洋流、风向、太阳高度角和雪影区等要素,多次开展模拟试验,不断优化造型与结构。

  经过科学研判,秦岭站主体建筑最终采用集中式布局,分为主楼和后勤中心两部分。主楼伫立在临海岩壁之上,下部牢牢锚固于地面;后勤中心匍匐在侧,与原生基岩共同构成主楼的基座。主楼与后勤中心内部联通,队员们日常生活和工作可以实现足不出户,免受风雪侵袭……

  建站过程充满挑战与感动。比如,南极大陆通常只在每年12月至次年2月有短暂的夏季,这段时间是物资运输和施工作业的最佳窗口期。考察队必须在3个月内完成物资卸运、临时生活设施建设、主体建筑钢结构搭建等工作。今年1月下旬,经过气象观测,12级飓风即将袭击秦岭站,尚未封闭的幕墙可能会受到影响。考察队当即决定对迎风面进行紧急作业。40多名建设队员被分成5队,用牵引绳与吊车配合,艰难地控制幕墙板的移动轨迹。经过十几个小时的奋战,终于在飓风来临前完成了施工。

  7年前,随我国第三十三次南极考察队抵达罗斯海参与优化选址工作时,我就被这里优美的景色所深深触动;7年后,以建筑师的身份再次踏足这片土地,见证秦岭站顺利建成,我更感到责任在肩、使命光荣。我们将继续努力,为认识极地、保护极地、利用极地作出新的贡献。(人民日报记者刘诗瑶采访整理)

  在2024中国网络媒体论坛上,中国南极秦岭站总设计师、中国建科所属中国院副总建筑师段猛和观众们分享了中国南极秦岭站建设的过程。随后,新华网视频号的报道也在网络上引发热烈反响。

  屏幕上的是中国南极秦岭站全貌和今年2月7日新华社记者周源拍摄的秦岭站挂牌的历史时刻。

  秦岭站可以容纳度夏人员80人和越冬人员30人。它首次采用了集中式布局,是中国现有考察站中单体面积最大的考察设施。

  这次建站使用的9千吨物资,也成为历年考察最大规模的物资卸运量。考察队只用13天就完成了全部物资的卸运工作,在不到2个月的时间里,安装完成了900多根结构构件,84个功能模块,1100多个幕墙单元。十字星造型的秦岭站,在南极大陆点亮了中国极地考察的新坐标。

  2024年是中国极地考察40周年KOK综合体育。从1985年长城站在南极洲第一次升起了五星红旗,到1989年中山站成功进驻南极大陆;从2009年昆仑站昂首矗立于冰穹最高点,到2014年泰山站落成,并联动中国第一个南极特别保护区;再到2024年秦岭站精准落位于南极最具科学研究价值的罗斯海。

  40年来,我们风雪兼程KOK综合体育,破冰筑梦。冰川、企鹅、海豹,一次次成为我们极地征途的同行者,不断见证中国科考人的坚韧与执着。

  原标题:《人民日报、新华网报道中国建科设计师倾情讲述南极秦岭站建设故事》